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國際關係史一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I) 
開課學期
96-1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國際關係組  
授課教師
徐斯勤 
課號
PS2201 
課程識別碼
302 3631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必帶 
上課時間
星期三3,4(10:20~12:10) 
上課地點
社法11 
備註
開學後不予加簽,雙修輔系者出示歷年成績單證明加簽
總人數上限:95人
外系人數限制:5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當代國際體系的基本架構、規範,和原則,起源自十六、十七世紀主權國家肇始時期的歐洲。對於由當時至今國際關係演進歷史的研究,無論從理解當前國際關係的現實、政策,或是探究國際關係的理論來說,都有其必要性。本課程在時間範圍上是由一六四八年的西發里亞會議談起,上學期將從西發里亞會議與一八一四年的維也納會議開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下學期則將討論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直到當前的全球國際關係。本課程將以介紹史實的遞嬗與演變為主,而以如何將歷史的描述面向,與國際關係學科當中不同的分析途徑與分析層次、理論的解釋面向、政策的診斷面向作有效結合為輔。在此一教學旨趣下,針對個別歷史演進中事件或主題的時空特性,上下學期的課程將不同程度的強調下列因素在個別主題上的重要性︰國家利益與目標的國際與國內根源、外交政策與目標之間的關係、權力均衡與聯盟形態的建立和維持、合作與衝突行為的本質、國際衝突的產生與處理、雙邊與多邊安全機制的比較、國內社會與經濟結構變遷的長期影響、國家整體國力的影響與消長、過程中個人層次因素的作用、外交決策與實踐過程中國家機關內部的互動、集體認知與感受的機制和作用、不同類型的國際關係議題之間的演變消長、物質性因素與理念性因素對國際關係的相對影響、不同類型的國際行為者(例如:國家、國際政府間組織、國際非政府組織、多國籍企業等)相對重要性的變化、結構和行動者之間的辯證關係、科技發展對國際關係的衝擊、全球化進程持續之下的國際關係展望等。 

課程目標
(四) 講授主題與進度:
1. 導論(9/20)。
2. 國際關係史與國際關係學科的關係、三十年戰爭、西發里亞和約以及近代主權國家暨國際社會的形成:2—p. 9, pp. 20-22, 4—pp. 25-31, 35-38, 102-137, 156-165, 166-183 (教材4部分於期中考前閱讀完畢)(9/27)。
3. 拿破崙戰爭、維也納會議的召開與經過:1—pp. 3-29 (10/4)。
4. 歐洲協調制度的成立與運用、多邊安全機制模型介紹:1—pp. 29-47, 3—pp. 48-60 (10/11)。
5. 歐洲協調制度面臨的挑戰、1830年的革命危機:1—pp. 47-84, 3—pp. 60-68 (10/18)。
6. 歐洲列強的關係變化、外交政策分析介紹、賽局理論初步介紹:1—pp. 84-103 (10/25)。
7. 1848年革命危機的蔓延與革命的失敗:1—pp. 103-128 (11/1)。
8. 克里米亞戰爭、巴黎和會與黑海中立:1—pp. 128-148 (11/8)。
9. 期中考(11/15)。
10. 由維也納會議到克里米亞戰爭的分析性回顧:古典現實主義、權力平衡理論,以及威脅平衡理論: 4—pp. 25-31, 35-38, 102-137, 156-165, 166-183, 5—pp. 262-265, 5—pp. 262-265 (11/22)。
11. 義大利與與德意志之統一:1—pp. 167-236 (11/29)。
12. 三皇同盟、近東問題,與柏林會議:1—pp. 257-292 (12/6)。
13. 俾斯麥同盟體系的誕生與調整、賽局理論與古典現實主義的綜合應用:1—pp. 292-325, 4—pp. 25-31, 35-38, 102-137, 156-165, 166-183, 5—pp. 262-265 (12/13)。
14. 軍事同盟下列強政策調整、列強殖民衝突、國際體系範圍的擴大、國家內外經濟變遷與外交和軍事的關係:1—pp. 345-401 (12/20)。
15. 近東和遠東的形勢發展、大陸同盟的失敗、第一次摩洛哥危機:1—pp. 401-437 (12/27)。
16. 三國協商、波士尼亞危機、第二次摩洛哥危機:1—pp. 437-458 (1/3)。
17. 巴爾幹戰爭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軍備競賽與經濟互賴的影響、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理論解釋的對照:1—pp. 458-500, 6—pp. 165-172 (1/10)。
18. 期末考(1/17)。 
課程要求
課程要求:課堂參與(20%)、期中考(40%)、期末考(40%)。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三) 課程教材:
1. 張麟徵著,近代國際關係史(1814~1914), 台北:揚智文化出版公司,2002。
2. Stephen D. Krasner, Sovereignty: Organized Hypocris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chapter 1.
3. Louise Richardson, “The Concert of Europe and Security Management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n Helga Haftendorn, Robert O. Keohane, and Celste A. Wallander (eds.), Imperfect Unions: Security Institutions over Time and Spa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4. Hans J. 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2nd ed.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54).
5. Stephen M. Walt, The Origins of Alliance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7).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